最後編輯:2021/03/31
Industry Name | 農業合作社會企業 |
---|---|
Interviewee | 簡家旗學長 |
Jobtitle | 創辦人 |
Content | 前⾔ 在⼀個風和⽇麗的假⽇,訪者與簡家旗學長相約於南投的⼯作室中,⾨前迎接的花草、繽紛的外牆以及學長親⼿泡的茶,在尚未正式訪談前,便已先⼀步從⽣活環境⼀窺學長的⽣活態度。簡家旗學長為B88級⼯管系科管組畢業⽣,⽬前是社會企業幸福果食的共同創辦⼈,主要負責商業模式、創新模式的制定。學長以農業服務業的創新角度,重新思考長年被低估的台灣農業價值,透過與⼟地的互動,勾起美好的回憶,重溫真實的感動是幸福果食的宗旨,家旗學長與團隊藉由⼀個個餐會活動,在真⼼相待、對於品質的堅持下,喚起⼀個個被忙碌⽣活覆蓋的真實感受,幸福果食不僅是⼀家社會企業,也是學長⽣活意志的延伸。 是什麼轉折點讓學長願意放棄原本在⾦融業⼯作轉⽽創業呢︖學長又是如何在社會企業中運⽤商業技能呢︖在這篇⽂章中我們能看到的不只是傳遞社會價值的熱情,更多的是來⾃沈澱後的思考與續航⼒。 ⼈⽣轉折點,重新思考的機會 「賺錢的基礎是建⽴在他⼈受苦,那不是很不公平嗎︖」2008年的⾦融海嘯改變許多事,家旗學長也在當時遇到⼈⽣的轉折點。在股票市場的震撼下,⼤部分的傷害卻是轉嫁到原本就比較弱勢的族群身上,這讓當時在⾦融業的學長開始迷惘⾃⼰的⼯作價值,也對於⾃身原本對於先賺錢再做好事的假設產⽣⽭盾與懷疑,於是學長在流浪旅⾏沉澱思考後,重新找尋⾃我,尋找內⼼覺得對的事情,返台了解原鄉農業,之後因緣際會認識現在的合夥⼈並開始共同籌劃餐桌計畫。 「⾃由,真正的⾃由是什麼呢︖」雖然離開原本優渥的薪資環境,轉⽽挑戰⾼難度的社會企業創業,許多⼈看不明⽩的決策背後是真實知道⾃⼰要做什麼的呼喚,來⾃內⼼對於⾃我實現的渴望,「真正的⾃由是⼼靈的⾃由」,在豐沃的物質⽣活中是更深的寂寞,重新體悟到⾃由的真意,學長懷著他勇於創新的精神開始了幸福果食的經營。然⽽,創業並不是童話故事般那麼美好,其中也包含許多真實⾯的殘酷。 扎實⾛過,幸褔灌溉 幸福果食的起步來⾃群眾集資,藉由集資平台測試市場對於產品的接受度,前兩次的成功,收到消費者真實的⽀持回應,也吸引許多媒體採訪,團隊便想進⼀步擴展,成⽴股份有限公司之外,也運⽤銀⾏資⾦添購許多設備、培訓⼈才,但在市場仍不成熟的狀態下,此次的壯⼤到後來有點失控,公司⾯臨資⾦短缺、⼈才流失,有⼀兩年必須⾟苦的還負債,然⽽唯有失敗才能建築最終的成功。「雖然我們現在回歸最原本的兩個⼈,但是能⼒已經比當初強好幾倍了。」回顧過往奮⾾的八年,學長並不覺得⾃⼰繞了遠路,他以遊戲打怪的⽅式形容,每次的挫折、挑戰、喜悅,都是在練經驗值,正是這⼀點⼀滴的經驗,讓團隊⼀步⼀步扎實地⾛到現在,雖沒有⼀步登天的⾼潮,卻有整頓沈澱後不帶懷疑的再升級。 「我們相信客⼈能感受到我們的真⼼。」學長細⼼對待每⼀場餐會,珍惜與參加者對話的每個瞬間,以演繹劇場的規模策劃每場活動,在天時地利⼈和的多重緣分之下,成功營造⼀個能放⼼、安⼼、感⼼懷抱⼟地的氛圍與場域。「常常很多⼈問說,你們就是辦⼀場活動嗎︖我說是,沒錯,他的確只是⼀場活動,但這就是差異。」看不⾒的往往是最難獲得的,唯有透過不斷的實際⾏動證明、磨練,才能得到那最重要的⼼意。⼀直以來,幸福果食不特別在社群平台下廣告,主要的⾏銷⽅式是依靠顧客的⼜⽿相傳、⼜碑推廣。「課堂都會教,但跟實際上差太遠,像是顧問、⾏銷公司⽤到的這些模型很有限,只是為了能夠有資料讓客⼾、⾃⼰相信,實地的現場溝通與回饋之後進⽽調整價格是不⼀樣的,那是來⾃真實的接觸。」 在台灣少⾒的農業服務業領域,兼顧社會價值與⾃我營運的商業模式,不是從現有基礎衍⽣,⽽是⾰命性的變⾰,幸福果食⼀邊優化⾃⼰的流程⼀邊還需培養在地市場、消費者、⼈才,⾯臨的是社會價值觀的準備期,即使如此家旗學長始終都對⾃⼰的產品與服務很有信⼼,「這是⼀種信念,我們⾛得比較前衛⼀點」。 「下⼀個階段想要透過美感的⽣活改變⼈的⽣活或是內⼼。餐桌是我們⼀開始的核⼼,更像是⼀個套餐的前菜,我們接著還有⼀個夢⾏者計畫,培訓青年回鄉,把餐桌的核⼼能⼒模組化。」對於未來,學長期許能發展出更完整的⽣態系,餐桌計畫的社會實現不只停留在餐桌,還有餐會中的食物、場地、⼈員、伴⼿禮,繼續把有關⽂化、家鄉的關懷,在傳統免費、非營利的模式以外,⾛出⼀條新的商業模式之路,培養社會對於農村新的價值觀,提供⼀個簡單的進入⽅式,給消費者真切感受的機會,以最簡單的⾏動,做最難的信念推廣。 「我們定位的角⾊有點像是橋樑,連結城市跟農村、理想跟現實、社會跟商業。」對⽴的⼆元狀態,有了橋樑後便能連接、甚至逐漸融合,看似毫無關聯的⼀切,其實都是另⼀⽅不可或缺的夥伴。 社會企業:熱情後的延續才是重點 社會企業,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議題,擺脫過往非營利組織單⽅⾯接受捐款的被動狀態,將主動權交還給消費者,每個⼈都有能⼒改變環境,有機會藉由購買做⾃⼰認為對的事情。除此之外,公司也可以⼀邊賺錢⼀邊回饋社會,在近幾年政府的宣傳下,許多青年趨之若鶩,認為社會企業可以解決商業與社會的⽭盾之處,讓兩者攜⼿共創解決問題。對此現象,身為台灣社會企業早期開創者的學長表⽰,「⿎勵學弟妹做社會企業,但不⿎勵直接投入,建議先有企業的經驗,不管公司規模如何,從職場環境、就業⽣活去學習⾯對社會應有的技能,才能知道如何以產業、商業的角度看待⾃⼰的社會企業。社會企業終究是要考慮現實,商業模式如何被創造是很重要。」 社會企業中,由於解決社會議題的特點被放⼤,故許多創業者往往會忽略商業模式的重要性,在缺乏現實能⼒的基礎下,企業的永續性就會受限,這也是為何學長⼀再強調「技能點」的原因。對於夢想,學長選擇不刻意建⽴夢幻的形象,⽽是引述導演若蘭的⼀句話:「我不會跟你們講你們去追求夢想這件事,我⿎勵你們去追求現實,唯有現實基礎穩了,才有基本的條件去追求夢想。」夢想或許是開始做⼀件事最原先的驅動⼒,但沒有了能⼒作為燃料,熱情總有⼀天也會燃燒殆盡。「現實跟夢想是需要共同轉動。」兩者需要同時思考同時前進,縱使彼此的⽭盾可能會影響前進的速度,但卻能比別⼈⾛得更遠、更久。網路改變了⼤眾對於時間的感知,輕忽時間的威⼒,許多事情需要時間慢慢磨、慢慢熬,才會有好的果實,不是⼀步登天就是成功的案例,時間累積下來的經驗都是⼈⽣寶貴的價值。 扎實、真實、踏實的⾛好每⼀步 在訪談的過程中,⾯對侃侃⽽談的家旗學長,可以感受到他對於⽣活每個層次的品味,細細品嚐不同經驗對於⼈⽣的回饋,認真對待⾃⼰的各個經歷與轉折點,才能聽到內⼼真正想要做的事。現今講求快速、繁忙的社會中,⼤家往往只顧往前積極爭取,卻忘了回頭盤點過去擁有的⼀切,唯有瞭解⾃⼰的真實,才能完整地⾯對不同的挑戰,扎實、真實、踏實,是勉勵也是經驗的濃縮,同學們偶爾可以放慢腳步好好回顧⾃身⼀路⾛來的腳步,搞不好影響⼀⽣的轉折點就在當下!最後,學長送給⼯管系學弟妹⼀句話:「期許你們都能收穫最多的『無知』」,因為無知所以才需要學習,聆聽內⼼的驅動⼒,不再只是為了讀書⽽讀,保持對於世界萬物的謙虛與好奇,實際的⾏動去接觸未知吧! |
Author | 林子瑜 |